当前位置: 北京心理咨询网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我抑郁了[我不想活了是不是抑郁了]

更新日期:2021-11-26 14:13:40  来源:www.sglongjoy.com

导读读者发问大叔,我最好的朋友最近过得很不顺:先是被领导穿小鞋,盗取了自己十分困难想出来的构思;接着是和男友大吵一架,原本都预备订亲了,现在闹到简直要分手。每次心境欠好,她都会来找我倒苦水,一倒便是好几个小时。我很疼爱她,一向很耐心肠安慰她,也会适当地给她一些主张。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听多了她的故过后,我自己也开端变得抑郁和心累,乃至到了看到她的微信音讯,就头疼,不想翻开...

读者发问

大叔,我最好的朋友最近过得很不顺:先是被领导穿小鞋,盗取了自己十分困难想出来的构思;接着是和男友大吵一架,原本都预备订亲了,现在闹到简直要分手。

每次心境欠好,她都会来找我倒苦水,一倒便是好几个小时。

我很疼爱她,一向很耐心肠安慰她,也会适当地给她一些主张。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听多了她的故过后,我自己也开端变得抑郁和心累,乃至到了看到她的微信音讯,就头疼,不想翻开。

我很内疚,乃至有点瞧不起自己。

一向以来,咱们都会在对方伤心的时分供给支撑,但现在,我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主意。大叔,是我太自私了吗?

大叔答复

首要,大叔想告知你:你不需求感到内疚,因为闺蜜不断的抱怨而感到抑郁心累,这很正常。

你的朋友乐意向你抱怨,阐明你人很nice,平常能够很好地共情(empathy)别人。

简略来说,共情是指咱们简单察觉出别人的心情,并能够感同身受,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相同。这也是咱们树立长时间友谊时,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但是,一个人的共情力和膂力相同,自身便是有限的。一旦过度运用,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形成很大的损伤,就像你所感触到的抑郁和抵抗。

所以,你要清晰一点:你并不是自私,仅仅堕入了 “过度共情”(compassion fatigue)。

今日的文章,大叔就来共享一下 “怎么适可而止地与别人共情”, 期望能够对你有所协助。

NO.1

过度共情,很或许会导致对方 “全面抛弃”

一般状况下,朋友向咱们 “卖惨”或是表达软弱,是因为 ta 们现已难以承受心里的苦楚,期望咱们能够协助 ta 调理心情。[1]

例如,你闺蜜作业受了冤枉,没得到及时的安慰,也没办法合理发泄,只能将负面心情压抑下去。那么下班后,她就会挑选向你倾吐冤枉,来调整心情。

研讨发现,共情朋友的软弱,会让 ta 们感觉自己被接收、被看见,从而能更快地改进负面心情。[2][3]

但一起,也有许多人期望经过发泄负能量来处理问题,从而抛弃了处理问题的职责。[4]

可见,假如朋友继续向你“卖惨”却没有任何改动,那么,一味的共情不只不能协助 ta,还或许害了 ta。

因而,假如你的闺蜜在表达完作业的冤枉后,会自己做出调整,或听取了你的主张,那共情确实帮她发泄了心情,并给予了力气。

可假如闺蜜抱怨完,却没做出任何改动,相反,之后的吐槽变得越来越频频,那咱们的共情很或许让她觉得 “我能够不对作业、心情担任,横竖有人了解我”。

所以,面临“朋友常常表达软弱却从不改动”的状况,咱们不只要共情,还要告知 ta :“我很疼爱你,但假如能够的话,你哭完后,该试着为自己的心情和日子担任了”。

NO.2

你不需求协助对方处理一切问题

那假如朋友并非推卸职责,而是真的需求咱们协助,咱们是不是就要彻底了解 ta 的苦楚,并为其处理问题呢?

咱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也不想听,但是没有我帮她,她怎么办呢?”

给朋友安慰时,咱们如同不自觉地就会把“处理对方的苦楚”当作自己的职责。

这时就要警觉了,你很或许现已堕入了“过度共情”的误区。

1. 过度共情,会对自己形成损伤

“过度共情”是一个临床上的概念,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Charles Figley)从前这么解说它:因为长时间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乏和功能障碍,导致怜惜别人的才干下降。

可见,一方面,过度共情会让咱们感到压力与担负,形成能量消耗。[5]

心理治疗师 Eisner 就认为,共情简单使咱们担负不用要的职责。

例如,当闺蜜失恋了,咱们会忧虑她,乃至想帮她走出失恋。假如成果并不如咱们所料,就简单发生压力。

但其实,闺蜜能否走出失恋,是由她自己决议的,咱们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另一方面,常常共情会影响咱们的身体健康。

美国生物学家 Brothers 研讨发现,共情会激活杏仁核 (大脑心情反应中心)。[6]

此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需求用沉着按捺共情导致的杏仁核活动。

而长时间共情,会激活杏仁核的抽动和习惯性按捺,危害免疫系统,下降咱们对慢性病的抵抗力。[5]

2. 没有咱们的协助,对方就真的不可么?

“过度共情”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咱们为“感同身受” 设置了超出自己才干的方针。

当朋友来找咱们抱怨时,咱们总是期望能够协助 ta 们处理问题,乃至发生 “没有我 ta 怎么办” 的不合理信仰。

TED 讲演 《清晰鸿沟能够改动一个人》 的主讲人,是一家无家可归青少年安排的创始人。[7]

安排创立几年后,她因为个人原因想脱离这家安排,但一起却很犹疑:她觉得安排脱离她就无法正常运转了。

许多时分,咱们都会像她相同,觉得某事、或人脱离自己就不可了。

可当她和安排董事洽谈后,才发现本来有人能够顶替她的职务。事实上,在她脱离后多年,安排仍然健康地运转着。

她在讲演中说:有些职责不一定非要自己承当,工作才干变好。

面临表达软弱的朋友也相同,没有咱们的共情和协助,他们也或许会变好,别轻视了他们自身的资源和才干。

支撑她度过软弱期的人不止有咱们,还有她的亲人和搭档等等;此外,咱们也要信任, 她自身也在生长,也具有了面临波折、处理苦楚的才干。

这不是为 “不协助她” 脱责,我仅仅期望你知道:

无需将照料朋友的心情,当成自己有必要承当的职责。

NO.3

什么才是 “适可而止” 的共情?

那么终究该怎么做,才干很好地帮到对方,一起,自己又不会很苦楚呢?

1. 错误做法:卷进别人苦楚

心理学家 Danbatson 做了一个研讨,向参加的大学生展现一组轻度电击参加者的视频,观看视频的时分大学生需求陈述自己的苦楚程度 (代替另一个人的感触,比方感知对方的苦楚) 和关心程度 (对别人的感觉,比方牵动、怜惜)。[8]

接着,让参加的学生挑选是否救助被电击的参加者。

成果,关心电击者的学生比感触到苦楚的学生,更多挑选协助。

Danbatson 解说,感知别人的苦楚,会让咱们企图防止苦楚、逃离对方,而关心很少感知到苦楚,更简单协助别人。

例如,闺蜜对你说 “男朋友出差,没时间陪自己”时,感触闺蜜的孤单或许会让她烦躁,而重视对闺蜜的感触 (比方,了解、怜惜),就简单继续倾听。

2. 正确做法:树立个人鸿沟,答应自己 “撤退一步”

许多时分,咱们无法回绝别人的苦楚,是因为没有清晰自己的共情极限。

而没有感知到鸿沟的朋友,也会不自觉地继续向你倾倒苦水。

因而,正确共情的第一步,是为自己树立一个共情的鸿沟。

你能够在日子中记载下自己的 “共情鸿沟表” ,清晰那些开端让你感触到不舒服的鸿沟,当鸿沟被打破时,“直接告知对方” 和 “远离对方” 都是很有用的手法。

但假如,你面临的是最好的朋友,远离对方不可取的状况下,大叔也给你一个小 tips:你或许能够测验一下 “欺骗式共情”。

“嗯嗯嗯,是是是,你说得有道理,这也太那个了吧......”

日子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很难马上处理,大部分状况下,朋友的倾吐仅仅仅仅为了说出来,而不是真的需求你去帮 ta 处理问题。

经过这些句子,不只能够表达你对 ta 的必定和支撑,也能够防止自己堕入共情疲惫。

NO.4

写在最终

从小到大,咱们如同一向被教育,“善解人意” 是一种宝贵的优秀品质。

因而,在许多联系里,咱们都习惯于把别人的感触放在第一位。哪怕自己现已精疲力竭,都无法中止共情别人,乃至会为此发生负罪感,觉得自己过分自私。

期望看完今日这篇文章,能协助你意识到:那些你认为的 “自私”,其实仅仅一种过度共情带来的倦怠感。

它就像你的 “心情闹钟”,在提示你:你的共情额度现已用完了。

这时分,中止共情,让注意力回归自己,不代表自私,而是为你健康考虑的最好挑选。

也请信任一个成年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才干,他能够的。

当然,最重要的仍是:

你不用时间都善解人意。

国际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大叔的参考资料:

[1]Bernard, L. C. , Hutchison, S. , Lavin, A. , & Pennington, P. . (1996). Ego-strength, hardiness,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maladjustment: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nd the "big 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3(2), 115-131.[2]Seppala, E. (2014). Why being vulnerable is the key to intimacy. Fulfillment Daily

[3]Kircanski, K., Lieberman, M. D., & Craske, M. G. (2012). Feelings into words: contributions of language to exposure thera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086-1091.

[4]vulnerability-in-relationships.

[5]Stebnicki, M. A. (2007). Empathy fatigue: Healing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10(4), 317-338.

[6]None. (1989). A b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empath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6(1), 10-9.

[7]TED 讲演:《清晰鸿沟能够改动一个人》

[8]How to Avoid Empathy Burnout.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