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早恋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男女的早恋与他们的身心特点及环境影响有关。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关心所打动,陷入早恋。编辑如果你的孩子:1.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抑郁,有时...
早恋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男女的早恋与他们的身心特点及环境影响有关。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关心所打动,陷入早恋。
编辑
如果你的孩子:
1.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抑郁,有时走神,有时烦躁;
2.突然变得爱打扮,格外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经常照镜子;
3.喜欢看描述爱情的文字、爱情有关的电影;
4.成绩突然下降,心神不宁,心事重重,学习状态不积极;
5.经常出去社交游玩,频繁给某位异性进行聚会玩耍;
6.总是背着家长打电话,不愿意告知出门原因或者回家很晚。
有以上情况,说明你的孩子可能早恋了!
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早恋现象?
大多数有"早恋"行为的青少年都与家长教育不当或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有关,因此,防止孩子出现真正的"早恋"应先从家长做起。很多孩子反映家长不能与自己沟通而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心理出现"早恋",或因家庭出现问题而寻求异性温暖。
一、性心理的驱使。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青少年们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探索的心理,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对异性有一定的性冲动,在性心理的驱动下,喜欢接近异性。当遇到自己钟情的异性时,爱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二、补偿心理。
有的青少年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争吵不休,在家里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忽视了亲子之爱,让孩子长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当孩子在家庭中爱的缺失无法得到满足,必然在家庭之外去寻找那份温暖,这也是容易导致孩子寻找异性寄托情感的原因。
三、暗示心理。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们最容易受暗示。"心理暗示"对于他们认识世界、评价自我的情感、行为都有着巨大的"磁化"作用。这样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暗示,对早恋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女生,则更容易受同伴的暗示或影响。
四、从众的心理。
中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容易经不起各种诱惑,从众心理和模仿性极强。看到影视剧里的情爱或是同学有的谈恋爱了,自己也想模仿大众传媒和现实生活中的恋爱"榜样",使他们产生了也要尝试一下的从众心理。
孩子早恋不能"逼",家长适时要"引导"
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需要层次理论",通过三个层面为我们解释了青少年们男女之间交往的必要: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出现了爱和归属感的需要,他们有了在"认知"、"生理"和"心理"的层面去关注异性、了解异性、接触异性的需要。所以,作为家长要理性看待这件事,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由于早恋带有隐蔽性和神秘性,一些早恋的中学生往往都是在私下接触和往来,他们自身也有一种负罪感,生怕被家长和老师知道,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所以不要过分的约束孩子和异性的交往,压抑越深,反抗越强,越怕影响学习不与异性来往则越易向往异性,产生焦虑或各种神经症,起到相反的效果。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正常的娱乐活动上来。了解到子女的早恋情况以后,父母不要让孩子背上心理包袱,因为恋爱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荷尔蒙决定的,跟道德、年龄无关。平时要使孩子感到父母是可以亲近和倾诉的对象,使他们心情放松,自然就不会只把心思放在某个异性朋友身上了。
第二,帮助早恋的孩子正确看待早恋。早恋,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一个适当年龄的孩子对美好的感情有了懵懂的理解。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你的恋爱经验,以朋友的方式将自己的青春期经历讲给孩子作参考,这样不仅能消除他们的好奇心,也可帮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使他们终生受益。
大多数家长反对是因为早恋会影响学习,那么只要孩子把握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前提是他们的早恋是比较单纯的,胜似好朋友的关系,他们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并没有因为恋爱而耽误自己的学习,反而能激励对方,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自己不会的东西。
在爱情面前,一定要把握度。家长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谈恋爱。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自身的情感循循诱导,教会孩子应如何正确面对爱情问题,或是让孩子自己心里意识到恋爱会给自己带来的不良效应。最后进行性教育,早恋可以,早孕不可以!帮助他们消除性神秘感,区分友谊和爱情的区别。
你可以接受孩子早恋行为吗?欢迎留言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