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案例来自第二届(2020)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项目名称:北京青年公益心理咨询项目周期:一年服务提供方: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服务受益方:北京市青年所属领域:精神健康心理救援案例摘要根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以及北京青年的实际心理服...
本案例来自第二届(2020)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青年公益心理咨询
项目周期:一年
服务提供方: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
服务受益方:北京市青年
所属领域:精神健康 心理救援
案例摘要
根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以及北京青年的实际心理服务需求,案例组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开通网络咨询平台,建立地面咨询室,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为北京青年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公益心理咨询服务,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问题,及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提升应对心理困难的能力和水平。2020年开展个体咨询100余人次。
案例背景
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其职业行为的规范性及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在我国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发展竞争,高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已经成为对大众心理素质最为现实的挑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对各种情绪困扰、人际纠纷、职业变化、发展选择、乃至婚姻家庭等诸多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影响人民身心健康、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下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地区逐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后探索出可供全国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保守估计,中国大概有 1.9 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申报依据
本案例依据“了解情况——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对心理咨询实施提出三个预设问题:
1、当下公益心理咨询的市场现状是什么?( What is now)?
2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现状(Know How)?
3、我们的公益心理咨询应该做什么(How to do )?
目前来看,国内的心理咨询并不如国外普及程度高,甚至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咨询就害怕,觉得好像自己有病、是异类一样。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4.2%,2231人)的受访者都认为去心理咨询室有一定的压力,还有35.2%(1449人)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去心理咨询室很丢人,不想让别人知道。其实,在心理压力较大时,正确的做法是求助专业机构或个人。但超过70%(72.6%,2988人)的受访者都没有求助专业心理机构或个人的经验。
认知是青年进行心理咨询最大的障碍,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受访者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排行前三的是:对心理咨询师不太了解,不知道其专业知识是否够格(68.9%);对心理咨询工作不太了解,不知道要怎么去做(50.5%);害怕别人讲,觉得去做心理咨询是心理有问题的人的事(42.6%)。换言之,青年进行心理咨询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认知,即不了解心理咨询的模式、好处和专业性。
因此,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开展公益心理咨询服务时,有以下经验:
一是在咨询师队伍上,专业的心理服务队伍最关键。
此项目中所有咨询师均经过项目组的严格筛选,所有咨询师拥有国家二级咨询师证书,接受过专业心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具有专业的资质和丰富的助人经验,为咨询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渠道改变青年对心理咨询的误区。
通过公众号、微博、视频等方式普及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改变青年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精神病的落后观念;同时,注重加大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双管齐下,广泛而深入地将心理咨询渗透到青年群体中。
三是个人咨询和团体咨询相结合,提供心理服务效率,扩大心理咨询服务面。
个人咨询注重个人深入探索,针对性强,咨询关系稳定而深入。团体咨询通过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改善人际沟通,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两种咨询方式结合,帮助来访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帮助。
需求分析
项目开展前期,项目组对18—45周岁的北京青年群体在学习、就业、家庭、生活、社交、婚恋、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情况和应对措施进行调研,形成《北京青年压力调研数据分析报告(2018)》。
北京作为国家经济和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周围地区的青年。但是在京青年虽然拿着明显高于外地的月收入,也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学习量。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们的情绪十分不稳定,甚至有近15%的青年在半年以上都没有开怀大笑过。
在所有受访者,分别有三分之二的青年人承认工作/学习对其情绪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平衡不了生活于工作/学习,产生角色混淆。而且59.6%的青年表示压力很大,甚至难以承受。事业追求、旁人眼光、经济和生活,都会给青年很大的压力。青年常常会出现脱发、睡眠困难和饮食困难等问题,女性受访者还出现了生理期紊乱的现象。
青年的抗压能力与压力强度却并不匹配。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压力承受能力比较差,压力比较严重地干扰了自己生活。面对压力,超过40%受访者都会选择逃避,或者是束手无策,并且在进行自我减压时,青年多采用社交媒体和强刺激游戏等的方式。但是遇到压力时,青年实际渴望被关怀,36.4%的青年表示希望身边人能多跟自己沟通并给自己鼓励,29.1%的青年希望身边人对自己有适当关心。无处不在的压力,使青年更渴望得到亲人、朋友的关怀,身边人的鼓励和帮助,有助于他们发泄情绪,尽快地走出困境。
但是,目前来看,国内的心理咨询并不如国外普及程度高,甚至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咨询就害怕,觉得好像自己有病、是异类一样。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4.2%,2231人)的受访者都认为去心理咨询室有一定的压力,还有35.2%(1449人)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去心理咨询室很丢人,不想让别人知道。其实,在心理压力较大时,正确的做法是求助专业机构或个人。但超过70%(72.6%,2988人)的受访者都没有求助专业心理机构或个人的经验。
认知是青年进行心理咨询最大的障碍,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受访者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排行前三的是:对心理咨询师不太了解,不知道其专业知识是否够格(68.9%);对心理咨询工作不太了解,不知道要怎么去做(50.5%);害怕别人讲,觉得去做心理咨询是心理有问题的人的事(42.6%)。
换言之,青年进行心理咨询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认知,即不了解心理咨询的模式、好处和专业性。因此,一是要普及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改变青年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精神病的落后观念;同时,也要注重加大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双管齐下,才能广泛而深入地将心理咨询渗透到青年群体中。
服务过程
1.项目初期(2020年3月中旬-4月中旬):
组建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包括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等,共招募咨询师20余人,项目初期对咨询师进行职业伦理、专业知识技能等前期培训,以保证项目实施质量。
通过北京市青年宫、靠谱心理等公众号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工会群发布来访者招募公告,并通过咨询预约、签订知情同意书、确定来访者,做好了来访者招募工作。并在北京市社区青年汇、北京市青少年心理服务基地等处张贴海报,通过公众号、微博、视频等方式普及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以扩大对心理服务的宣传和了解,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项目中期(2020年4月—5月):
开通网络咨询平台(QQ平台),建立地面咨询室(北京市青少年心理服务基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为青年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项目过程中,聘请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晓明担任专业督导老师,共开展8次心理咨询师案例督导,提高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开展个体咨询100余人次,团体咨询8场,服务48人次。在个体咨询中,根据来访者咨询问题分类,来访者咨询最多的问题是人际交往、婚姻家庭和情绪等问题。来访者多为一般性心理问题。
3.项目末期(2020年6月—7月):
召开项目总结会,做好项目总结及相关文档整理留存。
成效评估
为调查来访者对公益心理咨询的反馈,项目组设计了《公益心理咨询反馈表》,从前期预约,咨询师态度和专业性以及对来访者的帮助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来访者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来访者对咨询的前期沟通及预约过程评价(满分100分)的平均分是97.5,对咨询师态度(满分100分)的平均分是97.5,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评价(满分100分)的平均分是95,100%的来访者表示公益心理咨询项目对他们有帮助,100%的来访者表示愿意继续参加此类公益心理咨询项目。
项目价值与意义
本项目帮助来访者的助人自助,在咨询的过程中不仅帮助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在不断地帮助来访者宣泄自己的情感,树立打败困难的勇气和信念,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融入社会、融入家庭,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个人层面上,来访者通过本项目的心理咨询在生活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来访者积极回应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困难以及机遇,真正帮助来访者。此外,公益咨询的性质减轻来访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了来访者有求助意愿,但是没有经济支持的困难。
在社会层面上,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结构的转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了解与明确,心理咨询在青年人的生活、学习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项目向更多青年普及了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使得更多的青年了解到心理咨询使自己的精神文化更加充沛,减轻了因竞争日益激烈而带来的过多心理压力,加强对青年心理认知的合理调整。
专业反思
1.继续加大关于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作用的宣传。
心理咨询存在的基础是来访者有强烈的求询动机。加大宣传能使人们“意识到心理问题,了解心理咨询作用”,这两点是产生心理咨询意愿的关键。重点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作用。不必推广“心理咨询是有用的”,而要推广“心理咨询有什么用”。因为绝大多数人“相信心理咨询”有效,但真正有意愿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是因为其意识到自身心理问题,了解心理咨询作用。
2.搭建咨询师培训体系,提升咨询师专业胜任力 。
咨询师专业胜任力是核心竞争力。在心理咨询中人们最关心的要素里,效果可靠通常都列在第一位,而这一条是以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为保障的。搭建咨询师培训体系,不仅帮助来访者利益最大化,而且有助于增加咨询师的稳定性。
推荐阅读:
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开始大众票选啦!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一):美团骑手EAP服务方案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实践于“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的构建——宁波市鄞州钟公庙街道心理健康体制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三):一心战“疫”,全力以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四):琼达的天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困境儿童赋能计划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五):西安首家罪犯子女儿童村心理健康教育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七):心扶项目——关爱失独家庭心理咨询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八):发挥党组织优势,“1+1”朝阳党校联手暖光党支部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九):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检察院彩虹少年关爱项目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KSS家棋在湖南省社区矫正社会服务项目中的应用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一):职工心灵驿站建设及“和谐团队”心理训练服务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灵图卡特色党课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三):征迁安置小区社会心理服务“花开满园”项目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四):煤海阳光,矿山“心”动力——EAP与平煤股份十矿工会工作的融合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五):点亮心灯,托起朝阳——让庐城镇罗埠学校单亲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六):江津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七):“长腿叔叔信箱”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灵陪伴公益项目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八):在社会治理大背景下开展静安区心理服务实践---从三个实例出发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十一):“三社联动”助推社区康复期精神残疾人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十二):“快乐我心”普及心理学公益课堂(学校)项目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十九):赤峰市心理社工进社区公益行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十):KSS家棋在耒阳市社区戒毒(康复)项目中的应用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十三):溯源、正源、开源——预防和减少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十四):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干预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十五):重庆市(巫溪县)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系列案例征集(二十六):新贤家园社区心理服务站点心灵关爱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