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估算全球超13%的10—19岁青少年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青少年心理压力需要“被看见”10月12日,《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文摘要版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而且,在中高收入国家,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自...
据估算全球超13%的10—19岁青少年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
青少年心理压力需要“被看见”
10月12日,《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文摘要版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而且,在中高收入国家,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自我报告他们经常感到沮丧或对做事情没有兴趣。精神疾病是导致痛苦的重要原因,它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习,但却往往被忽视。
关注 小动作也许存在大问题
就中国青少年而言,10月10日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
“儿童精神障碍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日常中一些常见的问题都与精神和心理障碍有关,需要引起重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说,“大家觉得挤眉弄眼是很小的毛病,但这是心理健康中的一种抽动障碍,实际上是很严重的,它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行为。”
据了解,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压力会有不同表现,而且不同性别的表现也存在差异。郑毅说,男孩可能在小学一二年级会表现出一些行为上的小问题,而女孩大多到青春期才会表现出来。
报告指出,在青少年时期,培育性和支持性养育是心理健康最有力的保护因素。家长、教师需要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行为表现特别注意,并及时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支持。郑毅建议为家长和教师提供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并开发学校内的心理健康体系,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倾听 小心事或许反映大压力
北京大学学生王蕊是学校心理社团的骨干成员,在活动中她发现,同学对于“抑郁”话题的逃避,是精神和心理问题被“污名化”的一种表现,“这些对心理健康的偏见与歧视其实是来源于我们的误解”。
报告也显示,社会中有不少人会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心理问题,或者是给心理问题冠上一些其他的污名,这样的污名会阻碍儿童青少年寻求帮助,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歧视而不敢诉说。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帮助青少年打破沉默,消除心理健康污名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Cynthia McCaffrey)说,“父母、监护人、教师和公众人物应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青少年能放心地谈论心理健康话题。”
敞开心扉,有时并不容易,但是处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青少年中,很多人已经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北京大学心理社团经常会收到学生来信;首都师范大学心理联盟的分享活动也很受欢迎。游戏、分享、咨询等社团活动成为高中生和大学生倾诉的渠道。
“倾诉有时或许并不能获得直接帮助,但内心压力会得到缓解。”首都师范大学学生陈时如今已是学校心理联盟的副主席,他在高中时期也曾面临压力和焦虑,进入大学后,他选修了心理专业课程,寻找排解压力的办法。
接纳 小关爱可能换来大改变
“有个朋友说,他在不开心的时候不太愿意找父母聊天,因为他们会说,你就是想太多了。”王蕊谈及的这种现象正在很多青少年身上发生。
除了被忽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时还面临不被接纳的情况。“存在多动、暴力或注意力障碍问题的儿童,在集体学习中更容易被歧视。”郑毅说。报告也指出,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缺课或未完成学业就辍学与社交孤立有关,反过来又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自我伤害、自杀意念、抑郁、焦虑等。
对于青少年的一些反常表现,专家建议,家长应该少一点质疑,多一些支持和陪伴,带领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社交活动,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青少年要找到一种让自己情绪释放的途径,体育是最好的方式。”作为母亲,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牛建锋认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宣泄情绪、缓解焦虑,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能力。(本报记者 张东)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