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单项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1分)1.以下哪种方法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人不知而不愠D开而弗达2.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实验法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A...
一、单项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1分)
1.以下哪种方法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
A 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人不知而不愠
D开而弗达
2.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A 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
A 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的唯一方法是( )
5.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6.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A 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境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7.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
A 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集体发展到核心初步阶段的特点是( )
A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和信赖
B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
C学生普遍关心、热爱班集体,能积极承担集体的工作
D班集体能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的工作与活动
9.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A 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南洋工学
D洋务学堂
10.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
A 自我调控
B自我监督
C自律
D自我疏导
11.“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 情景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12.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
A 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3.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
A 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转算成一定的分数
14.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5.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
A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名词解释。
16.教育规律
17.遗传决定论
18.个人本位论
19.程序教学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共4题。)
20.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2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2.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素养之间的联系。
四、论述题。
24.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
25.小周同学聪明好学,但是有个毛病就是爱散布谣言,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老师们也感到头疼。班主任王老师经过深思熟虑,想了个办法。有一天,王老师把小周叫到办公室,拿起一只纸盒子,撕得粉碎,然后郑重地交给小周说:“你拿回去,把它糊好了交给我。”小周莫名其妙,但是还是十分认真地糊好了盒子。王老师接过盒子后问:“咱俩的行为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小周思考着回答:“你的行为是破坏,我的行为是建设。”“对!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用在哪一方面呢?”小周红着脸小声地说:“老师,我懂得了。可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王老师诚恳地说:“老师交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承担起班里的黑板报的编辑工作,把班内发生的好人好事报道出来,怎么样?”小周充满信心地接受了任务。不久,由于小周同学的勤奋努力,黑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同学们亲切地称呼她“周主编”。
请分析实例中王老师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26.2003年10月2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放《校园何来“红绫、蓝领”?》的专题片:
“流动人员的孩子在城市上学,是一个难题,缴纳一笔借读费自不待言。”在四川成都市温江区某中学,多交借读费的学生穿的是红校服,而按规定数额交借读费的学生穿蓝校服;交费多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所有教室有VCD、电视、新课桌;而其他借读生只能在校外买饭吃,在均为旧桌椅的教室上课……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教育原理,对这种现象加以评析。
答案:
1—5 D B D C D
6—10 C C CA C
11—15 B DA A C
16.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7.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18.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19.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学生独立学习经过特别编制的程序化了的教材,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并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
20.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⑴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衔接;⑵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⑸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21.⑴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儿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儿童上学后,他们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引导下,开始转向主要是从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中吸取精神营养,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活动,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但是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
⑵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将外部的教育影响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在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⑶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22.⑴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⑵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⑶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3.教师职业劳动具有本身独特的特点,这对教师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⑴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教师的要求、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等等,无形中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性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首先,具有较高的师德,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教师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教师也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这样就更有条件接近和深入学生,赢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⑵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的劳动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对教材的内容和加工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及在生成性课堂上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这要求教师应该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⑶教师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因为,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教师的劳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对教育事业忠诚和热爱,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等方面进行全面关心。这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因材施教原则(要点)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发展。
25.答案:一是尊重与信任;二是委托任务;三是启发反思;四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
26.答案:这个材料可以运用教育机会均等来解释。同时可以探讨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问题。
(1)教育平等就其含义来说,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社会均等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的学校中表现出来的现象集中体现了教育平等的问题。
(2)在农村,即使有上学的机会,他们所受的教育的硬件设施多是不达目标的、低层次的。然而就是这样简陋而无趣的学习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仅仅只是影响了大中学生求学难问题、坐火车的待遇;还有就业方面、婚姻方面等无数无法说清楚的方面。
(3)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学校的收费制度。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成本负担改革,已初步形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成本分担制度。逐步形成了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大学生资助制度,减免学杂费和书费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初步形成模式。
(4)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减少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种种现象,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单凭教育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坚定的长期促进教育平等的政策措施,尤其应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教育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根源。
要实现教育平等,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