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学源自天地。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接。”中国历史悠久,且是世界皆知的礼仪之邦,许多美好的品德,都被先祖记录在国学之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个泱泱大国。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国人...
“国学源自天地。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接。”中国历史悠久,且是世界皆知的礼仪之邦,许多美好的品德,都被先祖记录在国学之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个泱泱大国。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国人自古就是浪漫的,在别的国家以扩大自己领土为目标的时候,中国发展出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易经》、《三字经》、《弟子规》等一系列著作都是公认的国学经典。
然而,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晋如却将《弟子规》列入了伪国学,认为《弟子规》是一棵“毒草”,曾经痛呼“这棵毒草还要残害多少青少年!”
“孝”之思想
徐晋如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学者。他在诗词、儒学以及京剧学上都有研究。就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将《弟子规》列为了伪国学,这是为何?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写,由于它简单易懂,时常被用来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其内容以儒家道德为主,句式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一直被奉为经典。
《弟子规》强调人要学会“孝”,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它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它还强调要谨言慎行、信守承诺。事实上,《弟子规》强调的中心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
李毓秀
如果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是父母赋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美丽的世界,他们即使生活艰辛,也要尽力给我们更好的生活。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父母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因此,“孝”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封建王朝时期,有不少帝王都十分看重孝道,汉文帝、康熙、乾隆都是历史上较为孝顺的皇帝,许多大臣甚至因为不够孝顺影响前途。如此说来,《弟子规》中强调孝道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弟子规》中许多语句所展现出来的“孝”已经近乎于愚孝了。
“孝”通常是指尽心尽力赡养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愿。然而,《弟子规》中所言“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说,凡是父母喜欢的就要尽力去做,父母厌恶的就不要做。
汉文帝
可若是父母喜欢的是不道德的,是错误的,也要尽心去做吗?父母厌恶的,即使是对的,也不能去做?孝顺父母不是指一味听从父母,一味听从,那便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提线木偶。《弟子规》中所写的孝道,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孝,更像是一味鼓吹孝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孝道”作为传统美德,中国人大多数都具有这种传统美德,但过去人们的孝早已成为了一种愚孝。即使父母是狡诈之人,也要顺从父母之命,否则便是不孝,即使自己不喜,也要听从父母,否则就是不孝,“孝”更像是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中。
郭巨之子的孝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极大可能在于那时的国学经典。人们常常三五岁就到了启蒙的年纪,在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年龄里,他们的启蒙读物中充斥着“要对父母所言听之任之”的思想。
但那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人们为了鼓吹孝道,还宣扬不少孝子的故事,那些故事不论真假,却皆让人毛骨悚然。最让人震惊的就是“郭巨埋儿”的故事。
鲁迅先生曾经在《朝花夕拾》之中写过郭巨埋儿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他在小小年纪就看过的故事,对于鲁迅先生来说,这个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说郭巨家中贫寒,他的妻子为了让儿子有吃的,常常将自己的食物分一些给儿子。
后来郭巨对妻子说:“儿子还要分母亲的食物,反正儿子可以再生,现在养不起这个孩子,不如将他埋了。”于是郭巨便开始在院子中挖坑,所幸的是挖出了金子,儿子的命便保住了。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各种宣扬孝道的书籍中,是说郭巨的儿子是极孝之人,为了不分自己母亲的食物愿意牺牲自己。可事实上,故事发生的时候郭巨的儿子只有三岁,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孝道,他的命运只是被父母决定了。
尽管如此,这个故事在过去还是激励着许多孝子,成为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
《弟子规》没有穿插孝子的故事,但其中字字句句都是展示着要听从父母的话,成为没有自己思想的人。这实属愚孝。除此之外,《弟子规》关于“信”的篇章之中,有“不关己,莫闲管”,这便是告诉人们,凡事不要多管闲事,颇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
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中又恰好有一个“团结互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强调要团结互助,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攻破许多困难。总之,《弟子规》从种种方面来看,都是有着缺陷的,这些有缺陷的思想被灌输在青少年的脑海中,确实会误导他们。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弟子规》也有好的地方。不可否认的是,《弟子规》中主张的许多思想观念都是正确的。诸如“凡出言,信为先”、“过能改,归于无”等观念,时至今日依然是被教育者所接受的。
诚实讲信、不自卑、不嫉妒他人的物质生活,这些尊尊教诲能够帮助还没有建立起是非观念的孩童明辨是非。所以徐晋如说《弟子规》是一棵“毒草”,实际上是有些过的。
国学虽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也有糟粕之处,不仅仅是《弟子规》,别的国学经典也不能避免这些糟粕之处。但人类原本就是懂得变通的,我们要将思想变得更好,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
青少年的教育是国家极其重视的教育,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在教育之下成为优秀的人,也会在一时疏忽之下成为一个穷凶恶极的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那些所谓的“国学经典”以及过去的儒家、道家之类的思想,诞生的缘由都是为了教育青少年,但我们是在与时俱进的,对于如今的教育来说,过去的经典著作都是作为教育的参考读物的。
既然是参考,便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在参差不齐的思想中能找到值得学习的,摒弃不该存在的,而不是仅凭着几句话便否定整部作品的。
国学存在的意义,从一定层面上说,不正是将过去留下的好的思想传递给我们,而将不好的思想有所摒弃,再由我们整合成更好的思想传递给我们的后世?《弟子规》确实有糟粕,但我们在教育青少年时,只取其精华,它便可成为一部值得借鉴的教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