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动力不足的表现常常令人担忧,这种缺乏内在激励的状态不仅影响学习,也会影响他们的兴趣发展与社交能力。在课业上,一些孩子常常表现出懈怠的态度,作业完成得马虎,甚至逃避学习任务,面对家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动力不足的表现常常令人担忧,这种缺乏内在激励的状态不仅影响学习,也会影响他们的兴趣发展与社交能力。在课业上,一些孩子常常表现出懈怠的态度,作业完成得马虎,甚至逃避学习任务,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期望,眼中闪烁着不以为然的光芒,这种态度仿佛在默默传达着“我不在乎”的信号。
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孩子总是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而那部分内动力不足的孩子却往往选择沉默,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心不在焉,目光游离,似乎对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讨论没有半点兴趣。即便是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孩子们的思维和情感也常常表现出一种疲惫和无力,就像在一场毫无意义的比赛中,宁愿做一个旁观者,也不愿意付出努力。
在课外活动中,内动力不足的孩子也显露出明显的特征,参与的积极性低,面对各种兴趣班和社团活动,他们的态度多是犹豫和消极,甚至对曾经喜欢的项目也感到厌烦,活动中难以保持专注,甚至心不在焉的状态让他们无法享受其中的乐趣,有时只是在应付安排,任凭时间流逝。即使是家庭聚会或同伴间的游戏,他们的参与热情也往往显得冷漠,身在其中却仿佛是身体,心灵却在远方游离。
与同龄人相比,缺乏内在激励的孩子在人际关系的构建上常常遇到障碍,缺少主动交友的勇气,面对新朋友的接触,他们表现得畏缩不前,内心的紧张让他们选择逃避,孩子们常常在旁观察,却难以有所作为,活动中的互动与合作多是应付,缺乏真正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状态使他们逐渐无法融入集体,逐渐让孤独感笼罩。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偶尔的期望与比较可能成为孩子内动力不足的催化剂,当父母将重心都放在成绩和名次上时,孩子内心的无形压力倍增,这种压力往往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逃避学习,若干次的失败体验让他们心中泛起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如同无形的桎梏,将他们牢牢困住,难以挣脱。孩子们开始相信“努力没有意义”的想法,再加上社交网络和同伴之间的攀比,使他们更加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
对内动力不足的孩子而言,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可能成为困扰,他们在整理书桌、完成家庭作业、参与家务劳动时,往往表现出拖沓和懈怠,做事情缺乏计划,随意应付,因而带来的后果是时间被浪费,事情做得并不理想,逐渐培养出的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习惯,习惯于等待外界的推动,而对自身的发展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心理层面,内动力不足的孩子常常表现出情绪波动,他们可能在得到奖励时感到短暂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无法持久,内心仍旧空虚与无助。面对任何挑战,他们可能选择放弃,将目标设定在较低的水平,内心对于成就的不安和恐惧使他们自我设限,缺乏向上的力量。这样的心理状态不时让孩子们在失去动力后感到焦虑,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的道路。
观察到孩子缺乏内在激励的表现,是教育者和家长都需要加以重视的,激励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家长的关心与认可是他们获得内在激励的重要源泉,及时的引导和支持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逐渐打破内在的桎梏,重拾内心的激情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