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何帮助孩子有规则意识?规则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孩子从小便应该积累有关规则的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自觉性。然而,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孩子能否培养出规则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以下是几种最有效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的方法。理解孩...
规则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孩子从小便应该积累有关规则的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自觉性。然而,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孩子能否培养出规则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以下是几种最有效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孩子从小便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精神导师,必须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代表性和影响性,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但是,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行为时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不同的引导。年幼的孩子大多是敏感、天真、好奇,家长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规则引导。比如,塑料瓶子轻轻一捏就变形,家长可以把瓶子放在转盘上给孩子展示。然后把瓶子用水冲干净,告诉孩子可以把塑料瓶子扔进回收箱里面,形成垃圾分类的认识。
明确的规则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文明度和后果。并且,明确的奖惩机制可以帮助孩子在日常行为中自发自觉地遵守规则。因此,家长应该和孩子约定家庭规矩,并说明规则具体内容的同时,设置科学的奖惩机制。比如,积极的行为可以得到称赞或小礼物的奖励,违规的行为要受到惩罚,如没收手机或电视的使用权等。这样孩子在行为习惯形成后,会自觉进行规则的遵守。
夸奖是一种有效的肯定和认可,孩子在遵守规则的时候应该得到及时的认可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正确行为的重要性,以及这种行为的重要性对家庭和自我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这种夸奖可以刺激孩子主动争取,更多地去学习和了解社会行规。比如,在家中学习了垃圾分类的规则,孩子主动把垃圾归类的时候,家长可以夸奖他的认真和细心,鼓励他在未来的生活中也能不断更换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导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并不是要让孩子背诵所有的社会行规,也不是要让孩子听从一纸协议、契约等制度和规则来进行感性的订立。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可以让孩子更基于存在的行规与规则来认知和存在。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开心玩耍,违规时可能会被警察叔叔叫停,成为不文明行为损害他人利益;借助机会让孩子走到街头,观察不文明行为对城市环境的伤害和影响,引导孩子养成健康、文明、阳光的生活习惯。在日常习惯或文化娱乐活动中,家长也应引导孩子正面参与创新,分享社会贡献,感性认知和认同正确的社会价值的传递。
总之,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通过家长的引导和教育逐渐养成。家长要有耐心,多与孩子沟通,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从生活中积极认识、参与和践行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互帮互助的意识。当孩子成长为一个认真尊重规则、贡献力量于社会、带动他人的个体时,家长也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