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7月“科学”流言榜揭晓!网红降温喷雾安全又可靠?人工干预可让暴雨分批下?荒漠没有生态价值?青少年不应打新冠疫苗?真相解读>>>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
7月“科学”流言榜揭晓!网红降温喷雾安全又可靠?人工干预可让暴雨分批下?荒漠没有生态价值?青少年不应打新冠疫苗?真相解读>>>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1.网红降温喷雾既安全又可靠,可随意使用
流言:
最近热销的降温喷雾,喷在衣服上、帽子上,或者车内都可以,安全又可靠,还能即刻清凉。
(图片来源:大兴消防)
真相:
针对降温喷雾,北京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旧宫特勤站的消防指战员做了相关实验。消防员先后使用主打成分为四氟乙烷、LPG的两款降温喷雾产品,喷向燃烧的点火枪,结果降温喷雾遇到明火后猛烈燃烧。接着,消防指战员又将主打成分为乙醇的喷雾喷到装有猪肉的盘中,当遇到明火后,猪肉表面也迅速燃烧起来。
旧宫消防特勤站工作人员说:“这是因为网红降温喷雾成分内含有四氟乙烷、LPG、乙醇等易燃物质,该类喷雾在使用时如若遇到明火,则会迅速发生燃烧反应。因此,在使用这类喷雾后,千万不要进厨房做饭、吸烟点火等,极易引发火灾,安全隐患比较大。”
消防指战员还模拟了一个类似车厢的密闭空间,将降温喷雾和测温仪一同放于其中,在阳光下进行暴晒,观察喷雾剂瓶身的变化。当实验空间内温度超过58℃时,测温仪已经无法正常工作,而降温喷雾的瓶身开始急剧膨胀,瓶盖被猛地弹出,喷雾剂罐也倒了。
持续暴晒后,随着一声巨响,降温喷雾罐体爆炸,底座被炸飞,严重变形,实验用的密闭空间和测温仪被炸得四分五裂。旧宫消防特勤站工作人员说:“这类网红降温喷雾一旦使用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提醒广大消费者务必谨慎使用。”
2.红霉素软膏是“万能药”
流言:
无论是皮肤过敏或者长痘,还是蚊虫叮咬,抹点红霉素软膏就能好了。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真相:
红霉素软膏主要成分是红霉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抗菌药物,对大多数的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红霉素软膏属于抗感染的药物,不适用于蚊虫叮咬、过敏等。说明书上提到红霉素软膏的适应证包括: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小面积烧伤、溃疡面的感染以及寻常痤疮。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痤疮都需要使用红霉素软膏,症状较轻且没有感染时是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而当毛囊堵塞进而引起毛囊炎时,应用红霉素软膏才是对症的。
红霉素属于抗生素类药物,长期使用或者滥用会导致病原菌耐药情况的发生,即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击杀“刀枪不入”,耐药菌越多,感染的治疗也就越发困难。使用红霉素软膏前,应先咨询医师或药师,在得到确认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后使用。
3.人工干预可以让暴雨分批下
流言:
面对特大暴雨,可以人工干预让雨分批下,避免短时间内降水太多。
(图片来自网络)
真相:
人工影响天气只能顺势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去做,比如说现在的消雹除雾、人工增雨,都得满足非常苛刻的条件才能做。“随心所欲影响天气”在目前条件下并不能实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也不现实。
比如,我们确实没法做到在晴空变一朵云出来,然后下大暴雨,很明显不符合物质的守恒规律。对于大暴雨,目前基本上无能为力,因为它的时间尺度持续好几天,空间尺度持续上百公里,这样的大规模降水基本上不能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消除,也不可能把它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是不现实的。
4.青少年不应接种新冠疫苗
流言:
新冠疫苗对成人有效,并不意味着对青少年也有效,甚至对青少年副作用会更大,不应接种。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宋金峪 摄)
真相:
对青少年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很有必要。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接种疫苗后,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另一方面,为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对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尽快恢复我国社会经济、居民生活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7月20日,北京市全面启动12至17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本次12至17岁人群使用的新冠疫苗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用于该年龄段人群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包括国药中生北京所和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根据3至17岁人群扩大临床试验积累的数据和专家评审论证,充分证明疫苗对3至17岁人群是安全的,诱导产生抗体的能力非常强。
据不完全统计,除北京外,广西、湖北、黑龙江、湖南、安徽、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均已明确了12-17岁未成年新冠疫苗接种,且大部分地区都将从7月开始为15-17岁人群接种,8月开始为12-14岁人群接种新冠疫苗。
5.荒漠没有生态价值,需要治理
流言:
荒漠一片贫瘠,寸草不生,没有生态价值,需要治理。
▲塔克拉玛干沙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真相:
荒漠作为世界陆地生态系统很重要的一环,有着极其独特的功能,可以成土固碳、储水净水,以及通过沙尘效应增雨、固碳、中和酸雨等。同时,荒漠也是生物的居所和人类的家园,其中蕴藏着大量珍稀、特有物种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
“天生”的荒漠属于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资产。我们需要做的是科学规划,保护资源,与之和谐共处。
真正需要治理的是荒漠化。荒漠化与荒漠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相去甚远。荒漠化指的是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作用造成的荒漠区的土地退化,主要有四大类型: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水土流失)、冻融荒漠化(常年或季节性冻土)、盐渍荒漠化(盐碱地)。
荒漠化会造成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等危害。我国每年受荒漠化影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目前全国有13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数以千计的水库和5万多公里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就有12亿吨来自沙区。
6.暖湿气候北移到华北了
流言:
北京7月以来持续降雨外加桑拿天“蒸煮”,是由于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湿气候)北移导致的。
(图片来源:央广网 韩靖 摄)
真相:
7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算得上是极端天气,但并不能称之为异常,无论从降水强度和降水量上,都没有达到2012年“7.21暴雨”和2016年“7.20暴雨”的水平。
从2010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表现出显著增暖趋势,该区域的海温异常增暖,有利于下游的阻塞和初夏的东北冷涡明显增强。受到东北冷涡天气的影响,最近十年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确表现出增加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暖湿气候就此北移了。首先降水增多和气候暖湿是两个不同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其次如果北方真的暖湿了,就无法解释东北的冷夏现象,因此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专业领域内也没有明确的数据佐证今年极端的天气现象是暖湿气候北移导致的,因为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需要一个长时间、系统性的分析过程,不是一两次天气事件就可以得出结论的。
7.吃植物肉能减肥
流言:
吃植物肉可帮助减脂和身材管理,能有效减肥。
(图片来源网络)
真相:
“植物肉”的名字很容易让人将它归为青菜、番茄之类的清淡素食,但实际上,植物肉不总是纯素的,而且热量不低。
植物肉的配料通常由大豆蛋白、饮用水、植物油、食用盐等,以及一系列相关的食品添加剂组成。其中脂肪是植物肉里非常重要的添加项之一。它能改善植物肉的质地,产生类似真肉的柔嫩多汁的口感。这些添加的脂肪可以来自葵花籽油、菜籽油,也可以是固体的棕榈油。
除此之外,额外添加的淀粉、用来调味的调料,它们让植物肉更好吃的同时,热量也随之增加。
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的一款植物基人造肉的营养数据显示,100克植物肉能产生大约221大卡的热量,其实跟100克牛肉的热量(250大卡)差不了太多。减肥人士避之不及的主食米饭,100克热量才只有129大卡。几口植物肉,就顶上一碗米饭的热量了。所以,别指望靠植物肉能减肥。
8.科威特气温高达73℃,汽车被烤化
流言:
科威特气温高达73℃,网传视频及图片显示,街头的车辆都被“烤化”了。
(图片来自网络)
真相:
科威特确实正在经历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科威特的城镇Al Jahra在7月3日测得 53.5℃的气温,这与社交网络上流传的73℃相去甚远,网传的73℃实际上是地面温度。
网传图片也不是发生在科威特,而是在2018年美国亚利桑那,汽车损毁是因为火灾。事实上,汽车车身外壳绝大部分是金属材料,如钢板、铝、铝合金,另外可能还有工程塑料、高强度纤维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这些材料通常都耐高温,如铝合金的熔点是600℃、铝的熔点是660℃、钢的熔点在1100℃至1600℃,最可能被“烤化”的是用聚丙烯材料制成的汽车保险杠,然而它的熔点也在158℃至168℃,远远高于前面测得的73℃日晒下地表温度。因此,高温天气是不会导致汽车被“烤化”的。
9.“新血糖标准”更改为4.4-7.0mmol/L
流言:
2021年“新血糖标准”已更正,更改为4.4-7.0mmol/L。
真相:
自1999年起,WHO正式认定糖尿病的诊断切点为: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此标准在国际通用已22年,未曾改变。
流传说法中的“2021年更新的新血糖标准”,其实指的是202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4-7.0”指这一版指南中的“血糖控制目标”,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指南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的目标范围内;对于非空腹血糖,建议不超过10mmol/L。
这里的“血糖控制目标”,不能和前面提到的“血糖诊断标准”相混淆。另外,4.4-7.0mmol/L这一数据与旧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完全一致,并没有更正。血糖控制目标与血糖诊断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大家可别被那些以吸睛为目的的文章带偏了。
(本期内容来源:中国青年报、“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北京晚报、北京科技报、健康时报、腾讯较真)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